从中医世家到肾病名医:石凯峰主任用“补泄相需”理念,化解肾病危机

2025-11-01 16:23来源:南方财报网   阅读量:17190   会员投稿

扫描二维码分享

在我们的身体里,有一对默默无闻的“劳模”——肾脏。它们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,像精密的过滤器,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,维持着内环境的稳定。然而,慢性肾脏病被称为“沉默的杀手”,早期症状隐匿,一旦出现明显不适,往往已进入中晚期,治疗难度大大增加,甚至可能发展为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的终末期肾病。面对这一严峻挑战,中国中医科学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、医学博士石凯峰,凭借其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功底,成为了众多肾病患者信赖的“生命过滤器守护者”。

出生于五代医学世家,石凯峰主任从小就在浓郁的药香和长辈们对医理的探讨中耳濡目染。这段独特的童年经历,让他对生命和疾病有了最早的感性认识。怀着对中医的热爱与求知欲,他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深造,并系统掌握了肾穿刺活检术、肾透析深静脉置管术等现代医学操作。在临床工作中,他发现单纯中医在治疗肾病急重症时存在局限,于是潜心研究西医治疗方法,师从雷根平教授和张宁教授学习中西医协同治疗肾病的精髓,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“补泄相需为用”治疗理念。

石凯峰医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及糖尿病,这两类疾病常常相互影响,形成恶性循环。他指出:“很多患者来看病时,一查尿常规,发现有蛋白尿或镜下血尿,就非常紧张。这确实是肾脏受损的重要信号,但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。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早期干预和系统治疗,保护好残存的肾功能,延缓疾病进展,让患者能够高质量地生活。

在临床实践中,石医生主攻急慢性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肾功能衰竭、膜性肾病、糖尿病肾病等各类疑难肾脏病。他治病长于经方与时方相合,绝不拘泥于一派一家。“方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临床看病要像将军调兵遣将,经方时方都是我的兵,关键在于如何根据‘敌情’(病情)来排兵布阵。”

——攻守之道:益气养阴合活血利水,化解蛋白尿危机——

一位45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,病程长达12年,近期出现大量蛋白尿(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达8.5克)和严重双下肢水肿,同时伴有倦怠乏力、腰膝酸软、面色晦暗。外院曾建议透析治疗,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找到石凯峰主任。

石主任详细诊察后,运用“补泄相需为用”理念精准施治。他分析患者“气阴两虚”是本,故见乏力、腰酸;“水湿瘀毒”是标,故见高度水肿、大量蛋白尿。若单纯补益,恐壅滞气机;若单纯攻泄,必伤正气。他制定了周密的“攻补兼施”方案:以生黄芪、太子参、山茱萸益气养阴固本,同时配以车前子、益母草、制大黄利水活血泄浊。经过三个月的精心调治,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1.2克,水肿完全消退,体力明显改善。这个案例生动体现了“补泄相需”理念在重症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。

作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青年分会副会长、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,石凯峰医生不仅深耕临床,还积极投身科研与学术传承。他承担院级课题1项,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,近年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。他经常在学术会议上分享自己的临床研究和思考,激励更多年轻同道投身于中医药科研事业。

从医学世家的传承,到名校名师的锤炼,再到临床一线的深耕,石凯峰医生完成了一名优秀中医师的成长与蜕变。他既是传统医学的守护者,又是现代医学的创新者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,看到了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学术的执着。他始终秉持“读经典,做临床,求真知”的初心,用最质朴的“疗效”二字回报每一位患者的信任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,而疗效的提升离不开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与研究。”在守护肾脏健康的道路上,石凯峰主任正以其独特的医学智慧,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返回顶部
返回顶部